關鍵詞 |
漢中銷售燈籠,燈籠定做,漢中燈籠,銷售燈籠 |
面向地區(qū) |
全國 |
燈籠綜合了繪畫、剪紙、紙扎、刺縫等工藝,與中國人的生活活息息相連。 [1] 燈籠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。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(fā)展,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。從種類上有:宮燈、紗燈、吊燈等等。從造型上分,有人物、山水、花鳥、龍鳳、魚蟲等等,除此之外還有人們賞玩的走馬燈
中國的燈籠綜合了:繪畫藝術、剪紙、紙扎、刺縫等工藝,在中國古代制作的燈彩中,以宮燈和紗燈為。燈籠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,廟宇中、客廳里,處處都有燈籠。仔細推算,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,有紙燈籠又是在東漢紙發(fā)明之后。
除了照明以外,燈籠還有其他意義。每年正月私塾(古代的學校)開學時,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,由老師點亮,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,稱為「開燈」。后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(jié)提燈籠的習俗。由于字音和「添丁」相近,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。到了日據時代,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制民間故事,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,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。
傳說姜子牙封完神后,自己卻沒有什么司職,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時給打替班。大年三十眾神都歸位,姜子牙卻沒有地方可去,百姓見他可憐,就在高桿頭點一盞燈,讓他在燈下蹲上一夜。久而久之就形成點燈籠的習俗。
燈籠,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,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。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,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西漢紙發(fā)明之后。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于漢朝初年,但也有相傳唐明皇于元宵節(jié)在上陽宮大陳燈影,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,才扎結花燈,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,象征著“彩龍兆祥,民富國強”,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。
關于打燈籠的由來,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。傳說在很久以前,兇禽猛獸很多,四處傷害人和牲畜,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,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,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。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,傳旨下令,讓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,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。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,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,就偷偷來到人間,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。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,他讓大家在正月十五、十六、十七這3天都在家里張燈結彩、點響爆竹、燃放煙火,這樣一來,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。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,天帝往下一看,發(fā)覺人間一片紅光,響聲震天,連續(xù)3個夜晚都是如此,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。為了紀念這次成功,從此每到正月十五,家家戶戶都掛燈籠,來紀念這個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