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義:早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燒制的具有元代瓷器器形、構圖、紋飾特征及古樸神韻的青花瓷器,都可初步視其為元青花瓷器。
起源:元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(1271-1368年),這一時期的陶瓷業(yè)蓬勃發(fā)展,創(chuàng)造了青花瓷器這一特的陶瓷形式。其特點在于釉下青花裝飾,將青花釉下、釉上彩的技藝推向。
器形豐富:元青花瓷器的器形多樣,包括梅瓶、玉壺春瓶、高罐、塔蓋高罐、蓋罐、倭罐、燈臺、扁瓶、筆筒、執(zhí)壺、盤、碗等。這些器形有大有小,如大到70厘米以上的燈臺和花瓶,也有小到10厘米的酒壺、杯等。
胎體特征:元青花瓷器胎體厚薄都有,大器通常較厚,較重。使用的是景德鎮(zhèn)旁麻倉村的瓷土,即麻倉土。由于土中含有較多的鐵,所以燒出的瓷器上常有黑褐色的斑紋,底足和器內(nèi)露胎處常有鐵瘤渣。晚期元青花胎體有的較薄,胎中摻有砂粒,釉較薄。
釉面特征:元青花瓷器的釉面有多種顏色,如青綠色、淺亮青色、卵白色、灰白色和灰黑色等。這些釉面的形成與釉料成分、燒制溫度等因素有關。其中,淺亮青色釉面配用進口青花,大多數(shù)的元青花瓷器是這種釉色。
紋飾特征:元青花紋飾簡繁都有,簡單的就,甚至只有幾個點;繁密的紋飾多至九到十一層。一般瓷器口沿繪卷草紋或回紋,頸部繪蕉葉紋,肩部繪八寶紋或扁菊紋,器腹部為主題紋飾,有龍紋、鳳紋、人物紋、纏枝牡丹紋、河塘鴛鴦紋、魚藻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