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國際上有關這類樹木的利用,已從生產(chǎn)木材轉移到改造自然、美化環(huán)境等方面。其中,柳屬植物因其單位面積產(chǎn)生的生物量高、對溫室氣體具有特的吸收作用,而具有很高的開發(fā)價值,這方面國際上已有廣泛的研究。
在內蒙古地區(qū),楊柳科植物作為山地森林植被、森林帶與森林草原帶的沼澤植被、灌叢植被以及草原區(qū)的沙地植被而有重要作用。其中,柳屬中的大部分種類是森林區(qū)與草原區(qū)河灘灌叢的主要成分,在本區(qū)大興安嶺北部組成大面積的河岸建群種。
基部楔形兩面無毛或微有毛,上面綠色,下面色較淡,鋸齒緣,葉柄長 5-10毫米,有短柔毛,托葉僅生在萌發(fā)枝上,斜披針形或卵圓形,邊緣有齒牙?;ㄐ蛳热~開放,或與葉同時開放,雄花序長1.5-2 厘米,有短梗,軸有毛,雄蕊花絲與苞片近等長或較長,基部多少有長毛,花藥紅黃色,苞片披針形,外面有毛,腺體雌花序長達2-3厘米,有梗,基部有3-4小葉,軸有毛,子房橢圓形,無毛或下部稍有毛。無柄或近無柄,花柱短,柱頭2-4深裂,苞片披針形,長約1.8-2(米,外面有毛,腺蒴果長3-4毫米,帶綠黃褐色?;ㄆ?-4月,果期4-5月。
垂柳為高大落葉喬木,高達12-18米,樹冠開展而疏散。樹皮灰黑色,不規(guī)則開裂;枝細,,淡褐黃色、淡褐色或帶紫色,無毛。芽線形,先端急尖。葉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9-16厘米,寬0.5-1.5厘米,先端長漸尖,基部楔形兩面無毛或微有毛,上面綠色,下面色較淡,鋸齒緣;葉柄長5-10毫米,有短柔毛;托葉僅生在萌發(fā)枝上,斜披針形或卵圓形,邊緣有齒牙。